慢性腎臟病是現代人健康的一大威脅,尤其在老化及慢性疾病普遍的現代,若不加以控制,腎功能可能持續惡化,甚至進入洗腎階段。
慢性腎臟病的成因
慢性腎臟病通常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,包括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及痛風等慢性疾病。此外,心血管疾病、腎絲球腎炎、泌尿道感染等病症,也會增加腎損傷的風險。
台灣洗腎患者人數居全球之冠,這一驚人現象與上述慢性病控制不佳密切相關。根據調查,國內約每8人就有1人罹患慢性腎臟病,但僅有3.5%的人了解病情,這更突顯了早期檢測的重要性。
如何評估腎功能?
腎功能可透過血液及尿液檢測評估,檢測指標包括:
。腎絲球過濾率(GFR)
反映腎臟濾過廢物的能力,GFR值低於60 ml/min/1.73m²,表示腎功能受損。
。尿蛋白檢查
若出現蛋白尿,可能為早期腎病變的警訊。
。電解質與酸鹼值
顯示腎臟的代謝平衡狀況。
。影像檢查與組織學評估
進一步確認腎臟構造是否異常。
腎臟病的進程
腎臟病的進程分為5期(GFR範圍見下):
。第1期:正常或輕微受損(≥90)
。第2期:輕度下降(60-89)
。第3期:中度下降(30-59)
。第4期:重度下降(15-29)
。第5期:腎衰竭(<15)
早期腎臟病通常無明顯症狀,因此建議定期健康檢查,特別是高危險群應格外留意。
腎臟健康的5大警訊
一旦出現下列症狀,建議應立即就醫檢查,避免延誤治療:
。泡尿:尿液中泡沫持續不消,可能為蛋白尿徵兆。
。水腫:下肢或臉部明顯腫脹。
。高血壓:腎功能下降常伴隨血壓升高。
。貧血:因腎臟無法生成足夠紅血球生成素。
。疲倦:長期疲憊或無精打采。
腎臟病飲食管理
腎臟病患者的飲食主要目標是減輕腎臟負擔,同時維持營養均衡。以下為飲食建議重點:
。低蛋白飲食
適度減少蛋白質攝取量,有助於減少含氮廢物的生成,降低尿毒素負擔。每日蛋白質攝取建議為每公斤體重0.8克,並優先選擇高生物價值蛋白質,如蛋、奶及魚類。
。搭配酮酸胺基酸
酮酸胺基酸能將體內含氮廢物轉化為必需胺基酸,達到減輕腎臟負擔及補充營養的效果,適當補充酮酸胺基酸,有助於改善尿毒症狀。
。低磷、低鈉、低鉀飲食
避免高磷食物(如內臟、加工食品)及高鉀食物(如香蕉、馬鈴薯),同時限制鹽分攝取以控制血壓。
。控制水分攝取
水分攝取需根據前一天的尿量,加上500-700毫升計算,避免水分滯留導致高血壓或積水。
。補充專用營養品
現代人生活忙碌,外食頻繁,難以完全控制飲食。補充未洗腎配方的營養品,可提供濃縮熱量及優質蛋白,精準補充營養,但應在醫師或營養師指導下使用。
養腎的基本功
除了飲食,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對維持腎臟健康同樣重要:
。穩定控制三高
糖尿病、高血壓及高血脂是腎病主要誘因,應定期監測血糖、血壓及血脂。
。戒菸限酒
吸菸飲酒會影響血管功能,增加腎臟病風險。
。適量運動
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,能改善心血管健康,間接減輕腎臟負擔。
。避免過量使用藥物
尤其是非處方止痛藥,長期使用可能損害腎臟。
雖然慢性腎臟病是一種進展性疾病,但它並非不可控,只要及早發現並積極找醫師介入治療,多數患者都可以延緩病情進展,甚至避免進入洗腎階段,讓山拾常青陪伴您從養腎開始,珍愛健康。